学它,有智慧!
出口成章、善用典故,
辩论时旁征博引、滔滔不绝,
眼中闪烁着思辨的光芒,
举止投足中充满自信,
在人群中自带独特的气质,
他们就是“英才学院儒行社”的同学们!
守儒之道、习儒之行,
儒行者,博观约取,知行合一!
今天,我们一起走进“儒行社”
体验爱哲学、爱智慧的中学生活~
儒
社
团
Ru
行
北京一零一中儒行社与北京大学儒行社深度融通,多维互动,力图带领学生通贯“经”“史”“子”“集”四部,打通语文、历史、政治(哲学)等多门学科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科联动与跨学科英才培养,北大师生与我校师生一起进入经典、思考经典、通贯人文,为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与强基计划的选拔奠定基础,打开视野,提升水准,思接千载,胸怀古今,视通万里,情系家国。
儒
行
自带“文青气场”
的“儒行”人
4月气温宜人,但陈思学同学已经摇起了折扇,不过这折扇不是用来扇风的,而是在手中把玩。
扇面是一零一中儒行社陈昂老师的书法作品《定风波》。陈思学说,他非常喜欢苏东坡的这首词。
喜欢哲学、古典文学、历史,出口就是孔孟大家的经典语录……这些“特质”让儒行社的同学身上带有一种独特的气质,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——自带“文青气场”。
“当我遇到问题的时候,我喜欢从书中寻找答案。比如,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?”宋翰岐同学说,直到他读到《兰亭集序》中:“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所以游目骋怀,足以极视听之娱,信可乐也。”
谈到他对人生的理解,宋翰岐发现自己总能从文学或哲学经典著作中找到共鸣,“在东晋时,就有人在思考这个问题。所以不要执着问题的答案,而要关注问题的本身!”
自从加入儒行社之后,陈思学觉得对这个世界的很多看法和青春的迷茫都找到了解答。最明显的感受是与同学的交往中,心态更平和、宽容了。
“作为班长,每到大型活动组织时就很苦恼,为什么不是每个同学都能投入到集体中呢?总有一些人在忙自己的事情!”陈思学说。
在加入儒行社后的一次课上,陈昂老师讲到了《诗经·汉广》:“南有乔木,不可休思。”让陈思学明白了,原来很多事情是无法强求的,总有没法实现的事情。后来,陈老师带领大家读《孟子》时,有一段话让他至今印象深刻:“这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经历,孟子的仁政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,很难被君王采纳和执行,但他还是要去宣扬,因为他超出时代太多了。”
知其不可为而为之。陈思学觉得要尽己之力做到最好,至于结果如何,不会再强求。这种心态下,他和班级、年级、学生会同学的相处融洽了很多。“我会把我的标准说出来,但是不会强加给别人。”陈思学说。
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,儒行社的同学们往往饱读诗书,在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中,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与帮助,所以他们的语文成绩都不错——这应该算是最“接地气儿”的一个特点了吧。文化不能速成,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应试教育无法比拟的。
儒
行
最年轻与最古老
的对话
屋内书籍汗牛充栋,屏风在一侧隔开,一边是才思敏捷的同学在进行思维的交锋与碰撞,另一旁是香茗清芬、文房四宝排列整齐。
“鲲鹏的‘鹏’这个意象,是制度的突破还是守旧?”
“‘格物致知’到底应该如何理解?”
“性善论与性恶论是否真的矛盾?”
……
在儒行社的课上,从中国古代哲学到西方哲学,在这里同学们总有讨论不完的话题。
北京一零一中儒行社与北京大学儒行社深度融通,在这里同学们可以拥有9位北大硕博、1位副教授、4位一零一教师的零距离带读研讨;围绕中国古代哲学及历史文化问题的数十次讲座与书会;打通语文、历史、政治(哲学)等多门学科的学科联动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英才培养。
在儒行社读书,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?同学们给出了如下回答:
“学习是很神奇的
从点到网再到立体结构”
西晋郭象的《庄子注》是儒行社中时常阅读、探讨的书籍,老师会带领同学们结合现实和当下来解读。
有一次,北大哲学系的操顺慈学姐带领大家读《逍遥游》时,让大家对鲲鹏和大椿的生存方式进行讨论。学姐在黑板上画了“三个圈”:蟪蛄的圈、鲲鹏的圈、南冥的圈,引领同学们从第一视角到第三视角,通过不同角度来审视同一个问题。
“我感到特别神奇!学习好像从点到网再到链接的立体结构,原本艰深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切入进去,变得很迷人、很新奇!”宋翰岐说。
“阅读,是一件快乐的事情”
《拔本塞源论》《陈来儒学思想录》《有无之境——王阳明哲学的精神》《蒙培元讲孟子》……这些光读名字都有些晦涩的书籍,儒行社的同学们有时是整本通读,有时是细读、精读,总之大量阅读是基本功。
“挤时间读!”当问及是否有时间读书时,同学们都会这样说,“对于爱好的事情,永远都是有时间的!”
在书籍的选择上,也并不全是哲学类,还有历史、文学等。同学们游于经典之中,有儒家之义与命的较量;有黄老之无为;还有禅宗义理无穷……他们在经典与书籍中看到属于自己的远方,仰望星空的同时脚踏实地,感受思与行、内与外的统一。
随着阅读广度和深度的与日俱增,也就自然而然达成了儒行社一直以来的目标——为人生立本,为文化传薪。为学子广视野,为大学育英才。
儒
行
高中生
需要哲学吗?
“初三的时候,有一天,我到书店里翻到了冯友兰先生的《中国哲学简史》,看了两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了。从那以后,我觉得人应该有一个信仰、精神的依靠,于是我把目光锁定到了中国哲学。” 陈思学说,“在儒行社,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朋友,大家一起讨论、交流,形成属于自己的思考。”
有不少人都像陈思学同学一样是兴趣使然,但还有些同学,起初其实对哲学并没有什么爱好。
儒行社同学与陈昂老师合影
宋翰岐初中时爱看新闻、关注民生。为什么会有贫富差距?为什么会有世道不公?他常常问自己,长大后能让世界变得更好吗?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,他在读《论语》时看到:“施于有政,是亦为政,奚其为为政?”这句话让他仿佛被榔头敲了一下,突然就开窍了——先贤的书中早就给出了答案。
中学时期,正是一个人“三观”形成的重要阶段,在古代先贤的书中找答案,在良师益友的引导下读书、探讨,是非常有益的价值观形成方式。
青春不迷茫,是因为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方向。在阅读了大量书籍后,宋翰岐的感悟是:“生命不是一次长跑,也不是一次短跑冲刺,而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的奋斗、不懈努力,才能达到理想中的生活。这就像‘中国梦’,绝不是一代人的努力,而是几代人的不懈奋斗,才能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小到一个家庭,大到一个国家,都是同样的道理!”
END
▻▻▻
审核:陈争 陈昂
往期推荐
▲春天,学校的*P3+3+3A∞G∞:1开了!
▲上学敢玩锤子?这是课!
▲Biu~小绿豆们发来爱的红心
圆明园校区
(本部)
国际教育
中心
温泉校区
石油分校
怀柔校区
矿大分校
大兴分校
上地校区
双榆树校区
一零一
实验学校
实验小学
石油附小
实验幼儿园
请为我们点个“赞”,再点个“在看”,优秀! |